首页 > 资讯 > > 内容

中道崩殂近义词_中道崩殂-热闻

发表时间:2023-04-27 18:09:39 来源:互联网


(资料图片)

一、题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1)中道崩殂() (2)以光先帝遗德()(3)引喻失义() (4)陟罚臧否()(5)悉以咨之() (6)猥自枉屈()(7)至于斟酌损益()() (8)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9)以彰其咎() (10)咨诹善道()2.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1)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2)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3)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 今义:(4)不宜异同 古义: 今义: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多义词。(1)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3)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4)能{必能裨补阙漏先帝称之曰能(5)任{受任于败军之际则攸之、祎、允之任也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1)恢弘志士之气(2)亲贤臣,远小人(3)此皆良实(4)北定中原5.翻译下列句子。(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按原文填空。(1)表现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 。(3)出师北伐的目的是 。7.作者在这篇表文里,向后主提出了哪三项建议?其中反复陈说的是哪一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项建议?8.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9.作者的政治愿望,战略目标是什么?10.“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点明刘备拥有怎样的品质?11.简要分析下面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1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1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二、解答

1.(1)死亡(2)发扬光大(3)适宜,恰当(4)善恶(5)询问(6)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7)损:除去,益:兴办,增加(8)怠慢,疏忽(9)表明,显扬(10)询问2.(1)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3)古义:时候、时刻,今义:四季之中的第三个季节(4)古义:不一样,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3.(1)动词,遗留;动词,给予(2)名词,效力的机会;动词,取得成效(3)动词,评定;动词,谈论(4)动词,能够;名词,才能(5)名词,任命;名词,责任(6)名词,品德;名词,行列4.(1)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2)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3)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4)名词作状语,向北5.(1)(本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取高官厚禄。(2)(我就)在军事上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的关头接受了(出使东吴的)使命。(3)这些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于陛下您的职责。6.(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兴复汉室,还于旧都7.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它是实现另外两项建议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广开言路"是要听取忠贞之士的意见;”赏罚分明“更是需要忠贞之士来执行;能否”亲贤远佞“是“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的关键。8.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可以顺利实施。9.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0.有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品德。11.(1)希望后主亲贤的恳切心情。(2)包含着创业维艰的思想,也表达了对刘备坚贞不二的感情。(3)深厚的感恩图报之情,深追先帝遗诏。12.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积极筹备,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13.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三、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以及整句的理解。如:“中道崩殂译为:就中途去世了”,“以光先帝遗德译为: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引喻失义译为: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陟罚臧否译为: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悉以咨之译为: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猥自枉屈译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至于斟酌损益译为: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译为: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以彰其咎译为:来揭露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译为: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2.本题考查学生是对文言文古今异义的掌握。解读此类题时要注意该词语的变化。如:“涕”为名称的变化,“卑鄙”为感情色彩的变化,“秋”为词义的缩小,“异同”为词义的扩大。3.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掌握。解读时要注意不同的句子的不同含义:(1)中“遗读wèi”“先帝遗诏:先帝留下的美德”,“以遗陛下:留给陛下”(2)“兴复之效:为兴复汉室效力的机会”“不效:没有取得成效”(3)“论其行赏: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与臣论此事:和臣谈论这件事”(4)“必能裨补缺漏: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称之曰能:称赞他有才能”(5)“受任于败军之际: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则责攸之、祎、允之任也: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6)“性行淑均:性格和善,品德公正”“必能使行阵和睦: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4.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掌握。(1)“恢弘原意为发扬、扩大”,而此句中“恢弘志士之气为弘扬志士们的气概”转变为后接了宾语。(2)“亲、近”一般来形容人与人的关系,而在此处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3)“良实”原本指一个人的品行,而此处则表示善良诚实的人。(4)“北”原指北方,这里却是向北之意。5.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句子意思的理解。解读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如:“苟全”:“暂且保全”,“闻达”:“做官扬名”,“于”:“在”,“际”:“时候”,“间”:“时候”,“报”:“报答”,“职分”:“职责本分”。6.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1)表现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应该从诸葛亮对于名声的态度来总结。(2)出师北伐的条件应该从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准备工作来得出。(3)北伐的目的在于诸葛亮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谨遵先帝的遗诏。7.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通过:“开张圣听、陟妻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亲贤臣,远小人”,我们不难总结出诸葛亮的建议,而反复强调的是 “亲贤臣,远小人”这一项;因为贤才是实现这三项建议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是能否实行其他两项建议的关键。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临行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9.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进取中原。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解读此题时首先要注意两个人的身份,一为汉室皇叔,一为布衣平民,只因徐庶的推荐,刘备就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见刘备当时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三顾”的胸怀。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情感的把握。(1)解读时首先要明确作者把亲贤和汉室之隆联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长的,因为能亲贤才能远小人亲贤才能纳忠谏,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2)此句话表明诸葛亮愿和刘禅患难与共,效忠刘备父子。从字面上看,这句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刘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但实际上也可视为诸葛亮追随刘备创业全过程的概括感情是极为深沉的。(3)这句话是用假设口气说的,即假设伐魏失败,那就是辜负了刘备的深恩就必须治罪,其中包含着一种极深的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解读此题时我们要注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做的陈述: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推荐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亿、董允, 将军向宠,这些昔日人才,以及自己所做的准备: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3.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意图的掌握。解读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诸葛亮写《出师表》在于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先帝创业艰难,以此警醒后主要用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勉励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遗愿,弘扬先帝精神,并列举两汉的情况,加强劝服力和权威性,晓之于情动之于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